您知道吗?
在唐朝贞观年间,长安城发生过一件稀奇事。
有群西域来的商人,靠着两颗晒干的牦牛眼珠子,居然从堂堂唐太宗手里骗走了三万贯铜钱!
三万贯铜钱放到今天,够在北上广买好几套大房子了,到底怎么回事,咱们这就来看看。
一、胡商带着"宝贝"进长安
话说在唐朝贞观十七年的春天,长安城就像个国际大市场,满大街都是高鼻梁、深眼窝的外国商人。
其中有个叫康萨宝的粟特人(粟特人就是现在中亚那片,祖祖辈辈靠做生意吃饭),带着二十多个伙计,赶着骆驼队进了城。
他们驼背上驮着个金丝楠木匣子,打开一看,里面躺着两颗琥珀色的珠子——在太阳底下能反光,中间还有圈纹路,跟眼珠子长得一模一样。
展开剩余81%康萨宝在西市(唐朝长安的国际贸易区,相当于现在的步行街)摆了个摊子,把珠子往桌上一放,立马围了一堆人。
他在街上叫卖,说这是波斯来的夜明珠,那时候的长安人没见过这玩意儿,觉得西域来的都是宝贝,稀奇。
于是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官府耳朵里。
二、官府遇到了"难题"
在唐朝,负责接待外宾的官府机构是鸿胪寺(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)。有个王主事听说胡商献宝,赶紧带着手下到西市查看。
他挤到人群里一瞧,珠子确实透亮,但心里犯起了嘀咕:"我知道波斯产明珠,可没见过中间带圈纹的啊?"
正琢磨呢,康萨宝扑通就跪下了:"大人!这是波斯国王特意给天可汗(李世民)的礼物,路过吐蕃时让野牦牛撞破了箱子,好不容易才保住这两颗'神珠'!您看这纹路,戴在身上能辟邪消灾呢!"
王主事一听就犹豫了:要是说珠子是假的,万一是真宝贝,那不就得罪外邦了?再说皇上向来讲究"万邦来朝"的面子,传出去说咱们不识货,多丢人啊!
他哪儿知道,这珠子就是青藏高原的牦牛眼珠子,当地牧民晒干了磨光滑,顶多算个挂帐篷的装饰品,压根不值钱。
三、唐太宗为啥会"上当"?
这事最后闹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那儿。
李世民是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,可对西域的宝贝,还真没这些商人懂得多。
康萨宝进宫时心里有点发怵,但见到唐太宗就开始编故事:
"天可汗,这珠子出自波斯圣湖,是神牛的眼睛变的,能保佑国家风调雨顺。我们路过吐蕃时遇上暴风雪,货箱让野牦牛撞散了,好多宝贝都丢了,就剩这两颗珠子。"
李世民拿着珠子看了半天,心里也觉得不对劲,但满朝文武和老百姓都等着看"天朝上国"接待外邦的场面——要是拒绝了,岂不是让胡人觉得咱小气?
他一咬牙,下了道圣旨:"胡商大老远从西域来不容易,朕赏他们三万贯铜钱,表表咱们的心意。"
这三万贯是啥概念?当时长安城里一套带院子的大瓦房才几百贯,三万贯够买半条街的房子了!
康萨宝谢了恩,连夜带着商队跑出长安,生怕被人发现破绽。
四、"神珠"的真相是啥?
胡商一走,宫里就有人琢磨这珠子了。
有个老宦官以前跟着使者去过吐蕃,越看越眼熟,突然一拍大腿:
"这不是吐蕃牧民的牦牛眼珠子吗?他们把牛眼晒干,磨亮了挂在帐篷上辟邪,小孩都拿这当玩具玩,压根不值钱啊!"
朝廷赶紧派人去吐蕃打听,这才弄明白:康萨宝根本没去过波斯,珠子是从吐蕃牧民手里收来的,每个成本才几文钱。
他们把珠子磨圆抛光,编了个"波斯神珠"的故事,就是看准了唐朝朝廷好面子,不会仔细追查,想骗一笔钱就跑。
唐太宗知道真相后气得够呛,可又没法发作——赏赐都给出去了,要是公开说自己被骗了,不等于打自己的脸吗?以后别的国家来朝贡,知道了这事,不得笑话咱们大唐吗?
五、这事儿给咱们的"启示"
这个故事在正史上没咋详细写,就《册府元龟》提了一句"粟特献宝,赐帛有差",说白了就是朝廷觉得丢脸,不好意思多讲。
盛唐那会儿国力强,对外包容是好事,但也有人钻空子——这些胡商摸透了唐朝"重面子轻实际"的心思,用不值钱的东西换来了真金白银。
您看这事儿像不像现在的某些骗局?有人拿假货当宝贝卖,专挑好面子、不懂行的人下手。
历史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以前的事,也能让咱们明白现在的道理。
不管啥时候,遇事都得多留个心眼,别让虚荣心占了上风,不然容易吃大亏。
发布于:江苏省
